跳到主要內容區

招生專區

 

跨領域學習是當前發展趨勢,為使學生成為新世代擁有科技整合能力,及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工學院學士班學生可選擇化工、動機、材料、工工為第一專長,及本校10大學院的39個領域學程為第二專長

投身某領域之前,實在難以驗證對這個領域的嚮往源自別人的催眠還是自身的熱忱 | 楊沅錡[ 20級 | 材料x化學 ]

 

投身某領域之前,實在難以驗證對這個領域的嚮往源自別人的催眠還是自身的熱忱 | 楊沅錡

 

最初的選擇 

我是工學院學士班20級的楊沅錡,現在由身為大四準畢業生的我來執筆寫這篇大學回憶錄,感觸尤其深刻。我仍記得在我高三時,工院並非眾所皆知的科系,大多數人都是憑藉著自己的學測、指考成績翻閱簡章,無意間發現這個與眾不同的科系;受大趨勢影響,原先我是嚮往化工、材料等名聲響亮的傳統熱門科系,但若進一步物問我為何想嚮往?對這些科系有何認識,其實是一知半解,無法充滿自信地說出嚮往的原因,於是我決定給迷惘的自己一個探索的機會與更多的可能性,工院因此成為我的首選。 

 

後來我才明白,其實,選擇科系就像是在餐廳點餐,各個科系就像不一樣的套餐,無論服務生的介紹是多麼得生動、菜單上的照片是多麼秀色可餐,在真正品嘗到餐點前,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會喜歡這道菜;而工院與其他科系最大的差別,在於靈活的修課制度,可以像自助餐一樣,可以東夾一點,西挑一些,在大一時多方涉略不同領域的課程,淺嚐每道菜(每個領域)的風味,再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往後選擇的專長。 

 

以我為例,在大一時,我修了材料系的基礎科目—材料科學導論—,接觸到材料領域的各種知識,我發現,我深深著迷於晶體結構、機械性質等材料研究課題,因此我選擇材料作為我的第一專長;在選擇我的第二專長時,我也是多方涉略不同領域的科目,最後選擇化學做為我的第二專長,最終拼湊出我相當滿意的「材料+化學」美味大拼盤。 

 

我想各位由此可知,探索自身興趣的過程,是一連串的嘗試與自我檢視,一步步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有的人或許會害怕在嘗試的過程中錯走冤枉路,但這樣畏首畏尾的態度可能反而有可能限縮了自己的可能,在實際修課、實際投身在某個領域之前,實在難以驗證你對這個領域的嚮往是源自於別人對你的催眠還是自身的熱忱,即使是錯誤的嘗試,這些經歷也都無形中成為你的養分,增廣了自己的見聞。 

 

鼯鼠五技vs π形人 

我至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為:「你選雙專長會不會學而不精?」 

 

我能理解各位都會擔心自己學而不精,專業度不比一般科系的學生,因此相形見絀。客觀上來說,工院的學生所修的單一領域專業科目確實較少,但我認為,所謂的「必要的專業知識」並不是由一個系僵硬、死板的課表來定義,有更大的部分是由你往後所投入的研究領域來定義。 

 

一個科系裡面,其實只有部分的課會真正引起你強烈的興趣,啟發你主動去探索更深的知識,最終成為你的專業,其餘的課程反倒成為輔助性的存在。因此所謂「必要的專業知識」會隨你的往後感興趣的研究領域而改變,而興趣是養成專業的要素,而雙專長制度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兩個領域,搭配出屬於自己的專業。 

 

以我為例,我目前在材料系進行鈉離子電池材料的研究,此研究領域必要的專業知識包含材料領域晶體結構的概念,與化學領域電化學的知識,因此我的雙專長的知識背景其實讓我「更專業」,帶給我更多的優勢。 

 

總結來說,我認為,修完一個科系的所有科目未必會使你專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主動探索更深入的知識才能使你成為有別於他人的專業人才,同時,可以思考要如何最大化發揮自己的雙專長背景,使它成為你最大的優勢。 

 

除了課業以外 

社團可以說是大學生活的精髓所在,清大擁有相當豐富的社團選擇,從服務性到技術性社團都有。以我為例,我在大一時加入了清大飲品社的調酒組,從中學習到各種調酒的知識與技巧,憑藉著對調酒的熱情(我是個提倡理性飲酒的人),我在大二時更擔任教學幹部,負責準備每周的社課,有時,更會在禮拜五的校園酒吧—Friday’s Bar—擔任一日調酒師,將自己精心設計的特調,推廣給來自四方的酒客,這些獨特且美好的經驗使我的大學生活增色不少。 

 

除了參加一般社團與系上的各種課外活動,我大學期間做過最特別的課外活動莫過於主持個人的Podcast節目。在大四時我與系上兩位同學,共同創立了一個新媒體團隊,The islanders media,負責製作題材多元全英文podcast節目,並將節目放上各大平台供全世界聽眾聆聽。要製作高品質的英文節目對我們來說頗具挑戰性,除了要力求英文口說精確流暢,更要努力挖掘各種題材作為節目內容,但能夠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同心協力往目標前進,這種踏實的感覺讓我深感自己大學四年值回票價。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