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凡 | 實驗室就像是小型的工程公司一樣,互相學習且充滿不同可能性的研究方向
Story|何子凡
實驗室就像是小型的工程公司一樣,互相學習且充滿不同可能性的研究方向
學校介紹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EPFL)是瑞士僅有的兩所聯邦理工學院之一,校內有超過一半的國際學生,可說是間多元又具競爭力的學術機構。
我是自主報名該校舉辦的暑期實習計畫E3 Program,它的主要目標是招收各種背景的大學生與碩士生融入他們的實驗室完成專題。由於EPFL在國際排名上相當突出,故那屆(也是第一屆)錄取率僅有2%,台灣人也只有我被選到,有意願的申請者可能要在申請材料上多加留心。
我參與實習的單位是Prof. Tang Li的免疫工程實驗室,主要涉及免疫相關或癌症相關的研究。實驗室成立時間不久,但有不少高質量的期刊文章。我會選擇它主要是我想要嘗試不同的領域(我的專長是化工與計財,大學專題則是電化學相關)。
課內學習
我負責的專題主要是以化學方式修飾抗體,並觀察其在體外實驗中的成效。實驗的細節主要分成合成長鏈分子,用分子修飾抗體,培養T cell,觀察修飾後抗體在T cell上的表現。但因為我大學只有修過生科院的基礎生命科學,所以在行前和交換中花了不少時間讀Review Paper了解免疫學的基礎概念。
實習中主要學習到的是基本的生物實驗和有機合成,這也是我原先所欠缺的。在學長的帶領與自行研讀下我慢慢學會如何養細胞,處理組織,做FACs跟跑電泳分析,並在最後給一個20分鐘的報告。這些學習都讓我在研究上有更多經驗及收穫。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實驗室一周meeting兩次,一次是進度報告及討論,另一次是paper讀書會的形式。因此大家會對彼此的實驗會蠻熟悉的,也能在一開始最抽象的實驗發想階段互相給予協助。
另一個有趣的是實驗室的人員組成,相較於我在清大所見,Prof. Tang的博士生有純生物背景,藥學背景,也有純化學背景。所以常常看到做生物的不知道自由基是什麼,做化學的對生物理論一知半解的有趣現象,但大家也不會互相嘲笑,而是努力以簡單的方式讓對方快速理解。實驗室就像是小型的工程公司一樣,互相學習且充滿不同可能性的研究方向。
課外學習
交友:
我在EPFL認識的人主要分成四群,實驗室的專題生與碩士生,實驗室的博士生與EPFL的台灣人,還有校外的語言交換群。
實驗室的實習生及碩士生相當多元,有來自印尼、加拿大、巴西、瑞士等等。因為實習生會擠一間辦公室,所以交談時間很多。但因為他們就讀的大學都在非亞洲區,所以我花很多時間在適應語速、日常用語以及一些文化,這也是我第一次跟這麼多不同國家的人長時間相處。
對於實驗室的博士生,我則會向他們請教學術上的議題,比如說會議結束後我會留下來討論剛剛的論文細節,或是演講完分享自己的觀點等等。通常除了實驗極度忙碌時,他們都很樂意回答。我認為透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彼此都可能得到新的啟發。
另外,在EPFL有每周一次的台灣人午聚,成員大多是EPFL的博士生,也可以跟他們聊聊在這裡讀博的心得跟生活經驗。除了可以緩解鄉愁,用母語聊天也更自在。
其他有幾周我會去Ouchy一個語言交換的活動練英文,這種活動的好處是大家的目的一致,所以每個人都會很努力地講話,聆聽等等,也能聽到一些業界人士甚至旅遊大師的分享,我個人還蠻推薦在國外參加這種活動(當然需要注意安全)。
旅遊:
我覺得旅遊是交換重要的一環。不過礙於瑞士昂貴的交通費,我並沒有很去到很遠的地方。瑞士最著名的是它的自然美景,以及悠閒的生活步調。我有時會隨機的在我居住的城市,洛桑,亂晃。建築風格,商店的營業型式,還有宗教文化都是可以攝取的養分。
我也常去參觀博物館。在洛桑歷史博物館中可以了解瑞士早期的發展,洛桑當地的工業歷史,人們的早期的穿衣風格等等;洛桑當代藝術展覽館則可以欣賞新銳藝術家的展品,如:能從椅子變化為條凳Bauhaus風格家具,或是以複雜的玻璃工藝呈現神經網絡等等。這些都是從其他面向瞭解瑞士的方式。
感想
很感謝EPFL給我人生首次出國的機會,還有清大校方給予的金錢贊助。一路上遇到的貴人也陪我度過不少找房子、帳戶及門號問題等等的難關。
我覺得交換最重要的是抱持著開放及勇於嘗試的心態,儘管我覺得一定有不少人跟我一樣一開始覺得超級難,但慢慢達到所體悟到的絕對會讓你終身難忘。
另外,我建議跟金錢有關的問題務必要多加謹慎。像我當時辦門號就產生了 些問題,導致我回台後月租還是再算,最後多花了三四千塊。
如果你也有興趣前往瑞士交換,或有相關問題都很歡迎來信詢問:qazwsxedc900@gmail.com,謝謝。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