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努力跳脫舒適圈,通才比專才更吃香

工學院學士班的學生雖128學分就能拿到兩個領域專長的學位,但學生的優勢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

我們賦予學生在各領域優先選課的權益,學生可依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喜歡的跨領域專長,除了需要修規範的必修課外,也可選擇其他自己有興趣的課選修。

 

努力跳脫舒適圈,通才比專才更吃香

----------------------------------------------------------------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曾說,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擁有第二專長已是未來趨勢。無獨有偶,今年6月,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台大畢業典禮致詞時,勉勵畢業生終身學習,並且鍛鍊自己成為「T型人才」。

----------------------------------------------------------------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曾說,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擁有第二專長已是未來趨勢。無獨有偶,今年6月,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台大畢業典禮致詞時,勉勵畢業生終身學習,並且鍛鍊自己成為「T型人才」。T型人才的概念是1995年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巴登(Dorothy Barton)提出,傳統教育所培育的專才是「I型人才」,而T型人才則是指同時具備跨領域專長的人,也就是通才。

     施崇棠認為,跨領域已經是時代新顯學,包括傳統科技、資訊科技和生命科技等技術,已快速跨領域整合,「鋼鐵人世界將不再是科幻小說!」因此累積跨領域的知能,將是一輩子的課題。



跨領域學程已是發展趨勢

     事實上,全國各大專院校近幾年已經嗅到這股趨勢,開設許多跨領域學程,不僅主題包羅萬象,修課的學生也來自不同科系。例如台北科技大學的創新與創業學程,即是結合經營管理系和工業設計系等系所共同開課。

     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則和傳播學院合開數位內容學程,讓學生擁有傳播和資訊整合跨領域的能力。亞洲大學設計學院和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系更聯手合作,開設藥妝設計與開發學程,將培養藥妝商品之跨領域專長人才。

     甚至有些研究所在招收學生時,還特別規定要非本科系的畢業生優先。像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科法所等都增設法律專業組,「班上學生有醫生、老師、工程師等背景,」清大科法所所長范建得認為,透過法律知識的訓練,將強化學生原本的專業領域,未來也能成為多元法律人才。



同領域深造 強化學習深度

     近年研究所跨領域現象相當頻繁,理工科系轉念商學院,或從電機工程領域跨考新聞領域的案例時有所聞。例如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大學念台大物理系,之後拿了政大商學院碩士和台大電機工程博士。他說,當初會這樣選擇,就是意識到原本所學不足,他透過變換領域刺激自己,也的確帶來許多創新思考。

    詹益鑑指出,同個領域繼續深造,可以讓學習更具深度,不過在同一科系和領域待太久,可能會限縮思考模式,尤其是待在同樣實驗室,遇到的環境和人沒有太大變化,長期下來,將讓自己難以跳脫既有框架。「尋找一個多元的學習主題很重要,試著跳脫舒適圈,」他說,即使是在同領域,也可以讓自己找到不一樣的學習方向。

     《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一書作者謝宇程則開門見山指出:「跨界這件事,本質上並非是由雙學位來定義,」他說,研究所的跨考熱潮已非新鮮事,大家無須趕流行或盲從,必須思考每個決定的意義為何。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葉丙成也表示,跨領域學習不一定要透過學校,網路上即有足夠的資源可利用。「全世界都很重視自主學習,但台灣的自主學習風氣還不夠盛,這有點落伍,」他建議學生可使用開放式課程平台Coursera,達到最有效率的跨界學習。



跨領域更能找到新契機

     身為台大MOOC(開放式線上課程)計畫執行長,葉丙成也是世界第一個將開放式線上課程變成多人競技線上遊戲的老師。要想到這麼有創意的教學法不容易,葉丙成說,跨領域的涉獵可以幫助自己想到別人還沒想到的事,因此比別人有機會找到新的契機。

     不過葉丙成提醒,跨領域的學習並非學一半,他建議先學好一個領域,接著再找另一個領域,免得成為半吊子。

     業界又怎麼看待跨領域人才呢?跨領域對於工作有何幫助?謝宇程表示,跨界學習有兩大目標,第一是爭取未來更多發展機會。他說,如果學了工程,但是工作之後發現志趣不符、或不符合想像,這時若是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像是設計專業,就能夠轉到工業設計領域發展。

     第二則是具備成為領導者需要的才能,讓工作有更多外溢價值。「身為領導者要想到這個專業跟其他領域的關係,」他說,例如一個醫生對法律有所了解,他就能幫助醫療體系有更多改革,若是也涉獵產業經濟方面的知識,就能在醫療服務器材的研發上有所貢獻。

     全聯福利中心管理部協理林子文則是以自身例子勉勵學生,他認為跨界學習固然重要,但有更重要的工作技能需培養。先後待過金融業和零售業的他,大學念政大統計系,研究所是大同大學企管所,都算是商學領域。「我建議是不要跨太遠,否則一切要從頭學起,」他說。

     除了專業知識外,林子文認為,不管在哪個領域的學生都應該要盡早提升工作能力,包含語言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等。他認為,在學期間應多打工、參與社團和球隊,這是訓練自己團隊合作和組織管理的好時機。

     面試過無數新人的他,也發現了許多學生的通病。林子文觀察到,許多學生花費太多時間在知識學習上,反而忽略了生活面向的學習,像是對生活周遭環境的敏銳度或觀察力等。他舉例,曾經過面試一名「人生勝利組」的求職者,求學期間一路念明星學校,不過在與人交談和進退應對的能力相當薄弱,「他的表達能力就像是高中生一樣,相當可惜,」他說。

     林子文建議,無論是跨領域知識的學習,或是工作上的基本技能,都要在讀書時就養成,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通才」。不可否認,現在已進入通才時代,要思考的是:該如何透過體制內教育或是課堂外的學習,來創造自己的可能性。

校長經驗談〉亞洲大學校長 蔡進發
找到自我潛能,同領域也有多元學習機會


     曾在美國教書20多年的時間,亞洲大學創校校長蔡進發,從國外生活找到自己的學習熱情和潛力。由學士、碩士和博士,一路念電機工程系的他,也在同領域中發現多元學習的機會,他是怎麼做到的?

    我出生在嘉義布袋的鄉下,家裡養殖漁業,父母希望小孩能讀書就儘量讀書,因為高學歷是改善生活的最佳途徑,而且外面的機會較多,因此我北上念成功高中。之後考上交大電子計算機系,當時是相當新興的科系,我認為大學是通識教育,對電腦相關知識滿有興趣,就決定繼續念相關科系的研究所,專攻電腦操作系統,也曾經做過公路監理業務電腦化的研究,把所學拿來解決實務問題,相當過癮。

     交大畢業後就到電腦公司上班,擔任兩年工程師,晚上一邊在補習班教書,一邊寫書、翻譯電腦相關書籍,過得相當充實。後來覺得報酬以及所學仍無法滿足自己,便到美國深造。畢業後在伊利諾大學教書25年,2001年回來擔任亞洲大學創校校長。

趁年輕找到熱情和潛力

     回顧人生,我認為找到熱情和潛力很重要,人生很長,我建議要趁年輕,儘量多吸收知識,因此我相當贊成學生去念研究所,去國外尤其好,可以迸發新的刺激和想法。在國外也看不少博物館和展覽等,透過歷史文化的薰陶,了解人文和國情,這是相當寶貴的經驗,因此在國外,不僅是拿到學位,更是全面性地自我探索。

     雖然我都是在同領域發展,但是在同領域也會有多元學習的機會,像是在電腦產業,就有許多學問可以探討,因此即使大學和研究所念一樣科系,研究方向和深度也會有所區別。跨領域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例如一個杯子,需要思考材料、塑土和成形,當商品出來後,則必須有文創、設計和行銷方面的思考,任何東西都需要多元領域的知識。

     另外,我不建議大家總跟著潮流走,因為產業變化太快了,可能過去的熱門科系,過幾年就不紅了。每個人都是唯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所愛,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資料來源:遠見網站(2015研究所指南)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6157_4.html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