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二專長當靠山,快加入「π型人」行列!(遠見2016)

當2016年台大及交大在鬆綁開始推動輔系及雙專長時,清華大學工學院學士班已經成熟運作「雙專長」跨領域制度8年之久(雙專97學年開始)。我們擁有相對成熟的運作機制,是想成為工程領域π型人的最佳選擇。

第二專長當靠山,快加入「π型人」行列!

作者:李雅筑 │ 攝影:張智傑
------------------------------------------------

許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蘋果已故創辦人賈伯斯年輕時,喜歡拼裝電腦;上大學後,他接觸藝術和設計知識,成立動漫工作室皮克斯時,認識了高端計算人才。最後,他整合各領域的能力與資源,研發出iPod、iPhone等創新商品,將蘋果帶上高峰。一切關鍵在於,賈伯斯擁有跨界能力。

------------------------------------------------

 

   「太早把人劃歸成某一種人,可能降低跨領域能力,」創新工場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多次在媒體談到跨界人才的重要。他認為,學生應盡早培養綜合能力,不要侷限自己的可能。

     十多年前,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就提出「π型人」。如同希臘文π字有兩隻腳,π型人指的是具備兩種專長的人。

     Google台灣總經理陳俊廷以數位行銷人才為例,他指出,行銷人才過去多來自商學院,但隨著大數據、消費心理等概念崛起,資工、資管、心理或社會系等各領域知識,也成為必備能力。

     大學四年,如何把握跨領域學習機會?以下從跨學界、跨業界和跨國界三大面向,看各大學有哪些創新作法。


跨學界>打破科系界限
建立彈性學制、鄰近大學共享師資

     愈來愈多大學鼓勵學生跨領域修課,並從通識教育著手。例如明道大學的畢業學分為128學分,其中38個是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起其他大學的20學分,高出許多。

     明道大學校長郭秋勳認為,跨界學習能滿足兩種概念,第一是「能力本位教學」(Competency-Based Instruction),是指將原有專業打底好,第二是「群集教育」(Cluster Education),也就是修習其他專業課程。

     「畢業後要工作好幾年,一定會碰上社會變遷或科技變革,」郭秋勳以自身經驗為例,40年前,他在高職學習真空管技術,隨後積體電路蓬勃發展,不到十年,真空管技術就派不上用場了。由此可見,為適應快速變化的未來,跨界學習已是趨勢。

     又例如,一向以醫學領域見長的陽明大學,去年開始與中研院合作,提供人文通識教育課程。陽明大學副校長高閬仙認為,醫學知識結合人文關懷,使醫學更宏觀,且貼近人性。

 

 除了通識,輔系和雙主修是學生培養第二專長的管道,部分學校有新做法。


台大鬆綁輔系規定 交大推雙專長制

     例如台大鬆綁輔系規定,未來學生不必事先提出輔系申請,只要修到一定學分,畢業前就能申請輔系證明;若畢業前修讀輔系超過一半,即可申請延畢。

     為照顧雙主修和輔系生,弘光科技大學在去年(2015年)11月成立「雙主修、輔系學生成長平台」,設立專屬教室,讓學生組讀書會、討論課業等,並派老師輔導和規劃課程。

     「雙主修和輔系生比別人辛苦,學校不能視而不見,」弘光科技大學校長吳聰能說,平台成立後,有效激起學生學習動機,雙主修和輔系生人數從以往的個位數,暴增至65名。

     觀察到雙主修和輔系生負擔過大,交通大學正在規劃「雙專長制」,做法是讓各系協調,將現有的專業學分裡挪出部分學分,讓學生修習他系的課,獲得兩種專長,預計最快今年在大學部推動。

     愈來愈多學校的科系打破界限,建立彈性學制,提供「跨領域學分學程」。例如中原大學推出19個跨領域學分學程,包含在工學院推生醫機電、綠色科技學程,在設計學院開設永續環境、文化創意、文化資等學程。

     更破天荒的是,地理距離近的大學也開始合作跨領域學程,共享師資。位於台中的亞洲大學和中國醫藥大學開設一系列學程,其中藥妝設計與開發學程,讓雙方學生能了解藥妝產業的特性,並具備品牌開發的專長。

     領域知識的整合,已模糊科系、學院和學校間的界限,催生多元的學習趨勢。


跨業界>縮短產學落差
推動實習制度、引進業界資源

大學的跨業界學習,有產學合作、企業參訪、業師教學和實習等做法。其中,連結業界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實習。

     許多大學與業界合作,鼓勵學生畢業前實習。去年,台北科技大學宣示實習為學生畢業門檻,成為繼明志科技大學之後,第二所推動學生全面實習的學校。

     也有學校推出實習先修課程,引進業界資源。例如台大商學院的生涯發展服務中心推出「台大希望種子計畫」,與玉山銀行、賽仕電腦等公司合作開課,培育未來的資料科學家、數位金融人才等。

     台大管院生涯發展服務中心執行長徐嘉利說,以往的產學合作,多由企業主導,提供實習機會;這次的短期課程,由學校主動,嚴格把關課程,讓學生及早認識職場,也提供業界找人才的管道,「這是雙贏局面!」

     近年,實習場域也延伸到海外。隨著新興市場崛起,經濟部國貿局從2014年起推出「貿易小尖兵新興市場海外實習計畫」,這兩年送出上百名大學生到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地。


為搶人才 台商提供名額與福利

     為了搶人才,世界各地的台商也積極提供實習名額。

     去年,實踐大學和上海台商協會簽約「境外實習計畫」,提供學生長達五個月的實習機會,包含上海、廈門和浙江等地。表現好留任,畢業起薪至少4萬1000元,比大陸職場新鮮人,高出好幾千元台幣。

     不僅如此,台商提供實習生優渥條件,包含來回機票、食宿和每月1萬5000元津貼,試用期滿後轉正職,三年內年年加薪。此外,也鼓勵學生在周末參加「北大在職進修碩士計畫」,提升能力。

     去年共有31名學生參加,除兵役和個人規劃,有16人被網羅為正式員工。今年吸引96人報名,媒合和面試後,僅45名通過,預計今年2月出發。

 

文章來源:遠見

網址: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30576_1.html

 

瀏覽數: